站点图标 蜀汉路

涨知识!这些四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你认识吗?

涨知识!这些四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你认识吗?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你有没有去逛博物馆呢?你晓得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吗?四川旧事网记者今日为大师梳理出四川各抢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快来看看你的博物馆学问能否足够丰硕。今天错过了逛博物馆的时间,明天是周末,能够继续噢!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1980年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此罍有盖,直口,方唇,双耳,圈足。盔形盖,饰四鸟形突棱,中饰夔龙,突棱恰成夔鼻。肩部饰立体长鼻象双耳,双耳间各铸一立体卷鼻象首。下腹部饰一兽形小耳。自颈部至圈足以扉棱将器体分为四组不异的纹饰,每组纹饰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两头为一蟠龙,两边间以夔纹;腹部为卷耳大眼之夔龙,通体以云雷纹为地。该罍主体凸起,结构对称,形成瑰丽繁缛的图案,颇为活泼。扉棱是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粉饰,一般为凸出的条状,将器物上持续的图案朋分开来。罍是盛酒器。彭县窖藏出土罍往往成对,大小、形制、纹饰大体类似,可视为列罍。成都博物馆石犀牛列罍应与华夏地域的列鼎轨制不异,是身份地位的意味。

该说唱俑于1982年7月出土于新都三河镇马家山崖墓,为红陶质地,身形矮胖,踞坐一墩上,整个身躯和头部微向左侧,收颈耸肩,头扎巾帻插笄,额有花饰。说唱俑上身赤裸,右手鼓捶高举,左臂环抱一扁圆鼓,双臂戴有饰物。下着长裤,赤足,右腿平抬而脚心向外,左腿曲于圆榻上。颅圆颧高,额前无数道皱纹,眯缝双眼,嘴半张作嬉笑状。而对于研究者来说,说唱俑具有主要史料价值。

1946年张大千仕女擁衾图轴,纸,纵117,横47。3?;裱243。5×59。8厘米,纸本,设色,绘仕女擁衾沉思。上有作者题七绝一首:“长眉画后尚惺忪,红豆江南酒面浓。别有闲情怪周昉,不将春色秘屏风。”“丙戌秋孟并题。天逸吾兄博笑。大千张爰”。钤白文方印“爰鈢”,白文方印“大千”二印。丙戌—1946年。

石犀牛长3。3米、高1。7米,重约8。5吨,2012年出土于成都天府广场。据文献记录,李冰担任蜀郡太守期间,曾建筑五头石犀,以水精。这尊石犀能否就是李冰所建筑的五头石犀之一还需进一步的考据。但能够必定的是,这头石犀与李冰治水是一个系统的,兼具水则(古代权衡水位的水尺)和镇水神兽的功能。它是中国石刻艺术史上最早的圆雕作品。

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体例表示,成都博物馆石犀牛分表里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四周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扭转的齿状光线;外层图案环绕在内层图案四周,由四只不异的逆时针飞翔的鸟构成。鸟头、爪较大,颈、腿长且粗,身体较小,同党短小,啄微下钩,短尾下垂,爪有三趾。四只鸟首足肩摩踵接,朝统一标的目的飞翔,与内层漩涡扭转标的目的相反。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精练流利,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此器构图凝练,是古蜀人丰硕的哲学思惟、宗教思惟,不凡的艺术缔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深工艺程度的完满连系,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灿烂成绩的代表。

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饰物图案被国度文物局发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记。

这部诗集为南宋淳熙年间刻本,二册,残存六卷。缺卷首,不知辑者、刊者为何人,编撰编制也甚为奇异,分类琐碎,与其它版本悬殊,并不见于海表里公私目次著录,传世孤罕,是名副其实的“海表里秘本”。它曾珍藏于清内阁大库,在清末时流出宫外,被湖南出名珍藏家叶德辉和出名金石学家罗振玉珍藏。2009年,这部杜集入选《第二批国度宝贵古籍名录》,填补了四川文博系统的空白。

通高260。8厘米,人像高172厘米。全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门嵌铸而成。立人像头戴莲花状(代表日神)的兽面纹和回字纹的高冠,头发卷于冠内,后脑勺上铸有一凹痕,可能本来是有发髻之类的饰物嵌于此。身着窄袖与半臂式右衽套装上衣三件。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雷同编织而成的“绶带”衣左侧有两组不异的龙纹,每组为两条,两龙呈“已”字相背状。衣服右衽前后两边各有竖行的两组纹饰图案,一组为横倒的兽面纹,另一组为虫纹和目相间的纹饰。两头一层衣服为V形领短袖,衣左背后有一卷龙纹。最里一层深衣分前后裾,前裾短,后裾长。前裾平齐,后裾两侧摆角下垂近脚踝。在前后裾上有头戴锯齿形冠的兽面纹。人像脸色肃穆。粗眉,大眼,方颐,阔口,闭唇。双手夸张呈抱握状,脚戴脚镯,赤足站立于兽面台座上。他气势、呼吁八方,是代表古蜀国集神、巫、王为一体的抽象,是神力和权力的意味。

面具高达64。5厘米,面部至两耳尖宽138厘米,一对眼球上的瞳孔呈筒状向前凸出16厘米,口阔跨越人面像,耳部斜舒展开像兽耳,眉、眼、鼻翼似人面,额部方孔,可能是原有附件已零落。晚期蜀国的匠师们,用斗胆夸张的手法,将人、兽、描摹巧妙地连系起来,面貌威武,神气严峻,缔造出了笼统的人兽杂糅的神灵偶像,给人以奥秘震慑崇拜之感,面具造型奇异、荒诞,是聪慧和力量的化身,神朗与权势巨子的意味,反映了古代蜀族奇特的社会认识和宗教观念。乃古蜀人鼻祖蚕丛的抽象写照。

形制最大,由底座、树身和龙三部门构成。底座最下为不断径92。4~93。5厘米的圆形座圈,圈长三足之间通透,在三个标的目的呈拱形,好像树根,足尖向上勾卷。拱顶有长方形孔洞,可能本来嵌有附件。拱顶和座圈上面别离饰对称的两组窃曲纹。座顶上为树身,主干挺直向上,其上套铸有三层树枝,每一层出三树枝,圈树共九枝。第一层树枝接近根部;第二层树枝在树干的中段,第三层树枝接近树尖,此中第二、三层树枝之下树干上铸有镂空的涡纹圆环;树顶也铸有镂空一涡纹圆环,圆环上花果残破。龙与树枝由四方嵌铸于树干上。树干的一方嵌铸一龙,龙尾部残断。龙的前爪蒲伏于树座,胸、腹、尾各有一钉与树干相连,犹如沿树干蜿蜒而下。龙头长长的,圆睁大眼,吻部两排各三个圆圈似表示的牙齿,头上有长短和大小不等的一对犄角,耳残断,项后长一短翅。背上有爪,呈人手形,指甚长。腹下和尾部脊上各有一剑状纹;还有一羽零落,仅存铆眼。树枝分三层,每层三枝,与龙相反的一方,每层树枝均从中段分棱,二分棱弯曲下垂至枝端绽放一花朵,还有一贯上短枝亦开一花朵,其摆布的别的两方,每层均各出一枝,各枝弯曲下垂,枝端开一花朵,还有一贯上短枝亦开一花朵。其摆布的别的两方面,每层均各出一枝,花朵均有一桃形果实及一长一短二镂空羽状花瓣,花托套有镂空的涡纹圆环。下垂枝端花朵的花瓣上有穿孔,瓣下有二环组。所有向上短枝花朵均又一鸟立果实上。鸟均作鹰嘴状钩喙,喙尖有一穿孔,尾上翘,尾羽镂空,同党多残断,面朝外。

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伟大的实物标本,既是前人毗连六合、沟通人神的“登天之梯”,又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敬,是上古先民六合不停,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话认识的抽象化写照。

“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耸立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大门内右侧。碑身连同云纹碑帽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碑身嵌入碑座,笼盖于碑亭之中。唐代宪宗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到武侯祠拜谒诸葛亮,事毕,令人建了石碑,故此碑被称为“唐碑”。

“唐碑”的碑文,由武元衡的僚佐、节度掌书记裴度所撰。碑文分序和铭两部门,正书,共22行,每行约50字,在碑阴,刻有武元衡极其僚佐共27人的职务、爵禄和姓名。唐碑自刻建后,不竭有人在碑反面和碑阴的空地处及碑两侧题记赋诗,如锦上添花。

王建石像由一块整石雕琢而成,通高86厘米。置于后室石床正中,石像取正襟危坐的姿势,着圆领锦袍,头戴幞头,腰束玉带,足蹬乌皮靴。挖掘时还可清晰看到昔时着色上彩的踪迹。石像隆准高颧,薄唇大耳,气宇颇为不凡,与史乘记录的王建边幅十分吻合。在造型上,石像取势天然,从骁勇中见出睿智,于严肃里透出安宁,人物性格很是丰满,把王建由一个布衣而终至万乘之尊的内在气质精确的表示了出来。石像在真假关系、人体比例方面的处置也得当天然,拢在衣袖里的手臂、肘部、膝部绷紧之处以及被靴子支起的衣摆等,都描绘得传神而细腻。雕镂手法简练流利,写实气概强烈,在中国雕塑史、美术史上有着很是主要的地位。

这件作品是目前中国汗青上现存唯逐个件有确实文献可考的帝王写生石雕留念像,代表了唐五代期间四川地域石刻艺术的最高程度,无愧为国之瑰宝。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