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种手艺难以维持糊口。因而老艺人纷纷改行制玻璃成品,玻璃瓶、暖壶胆,玻璃仪器。我们张家口地域此刻没有人会做这种玩具,在市场上很多多少年也见不到琉璃咯嘣的身影。可是从网上搜刮仍然还有人继续出产琉璃咯嘣,可大量批发,每支八角到一元。
网上动静,博山发布鼓珰曾是博山琉璃文化中的瑰宝,外形像葫芦,小口吹进气体,颠末薄如蝉翼的玻璃膜颤动发出一种特殊的响声。它是用琉璃原料经高温熔化后,由琉璃艺人用细长的铁制管状东西,经吹、拉等多道工序制造而成。通体空心像玻璃一样通明,壁薄如蛋壳,底薄如蝉翼。把玩时手持鼓珰,口含上端细管状口,适量用气一吹一吸,其底部便一凸一凹,随之发出一声洪亮的声音。持续吹吸,便持续发出有节拍的声音,洪亮动听。鼓珰还有大者,大如海碗,声响浑朴如锣;也有小的,小如蒜头,其声如铃。除把玩外,更是一种高手艺的意味,可谓博山琉璃绝活之一,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乐器。文中所描述的“玻璃鼓珰”与山西交城出产的“琉璃咯嘣”,极为类似。
玻璃鼓珰“咕当咕当,咕当咕当……”是一种薄琉璃的震动发出的脆声,分贝高,出格入耳。
“咕当咕当啪!一个铜板仨!仨也吹不抵家。”是说鼓珰易碎,鼓珰的平底,既是承载气流的地点,也是发出响声的薄膜,依托有节制的呼气吸气,薄膜震动,发出响声,是儿童最喜爱的玩具。出于对博山老物件的喜爱,在翻阅史籍过程中,发觉宋代名画《婴戏图》中,竟然有博山鼓珰的身影。”《婴戏图》的作者是苏汉臣(1094-1172),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任画院待诏,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南宋孝宗隆兴初年(1163)任承信郎。苏汉臣《婴戏图》中,有三个男孩子在炕上玩耍。此中两个孩子在看水葫芦里游动的小鱼,另一个孩子在吹“鼓珰”,在炕上还放着一个比力大一些的“鼓珰”。苏汉臣还画过一幅《货郎图》,里头也呈现了孩童吹“鼓珰”的画面。画里描画了十六个儿童和两个货郎,此中有个红衣儿童,吹的就是一个“鼓珰”。无独有偶,在南宋画家李嵩画的《货郎图》里也呈现了“鼓珰”这个玩具,是挂在货架上的。
清《燕京岁时记》中说过:“琉璃喇叭者口如酒盏,柄长三尺。扑扑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纷歧,皆琉璃厂所制。儿童呼吸之,足以扶引清气。”《琉璃厂小志》也说:“有底者为扑扑噔,壮其声也,无底者名琉璃喇叭,吹之作响。”据日本学者林谦三的考据,鼓珰大约在江户时代(1603-1867)传入日本,名字就叫鼓珰。
北大传授武际可《从噗噗噔儿谈到非线性》一文,对鼓珰有个活泼的描述,说噗噗噔儿“是一种用玻璃吹制而成的玩具。吹制的法子是,先将玻璃拉成一根管子,然后将它的端部吹成一个球,最初趁玻璃还软,在一个微凸的平面上一摁,使底平面略向内凹,待冷却后即成。凡是多为暗红色或红褐色……因为它的底薄如蝉翅,且略凹,玩的时候对着管端悄悄吹气,当内部气压略大时,底就变形而俄然外凸,随之噗地一响;然后再吸气,跟着内部压力减小,底儿又噗地一响变为向内凹,如许一吹一吸,便响个不断,很好玩。”
身世于博山琉璃世家的清康熙时代三部尚书孙廷铨所著《颜山杂记·琉璃》,对琉璃属性、原料、制造身手、艺术特征,有切确而又惟妙惟肖的描写,是见义勇为的中国第一部琉璃工艺手艺专著。在书中,鼓珰被归入了“空之属”,就是有空腔的琉璃器。书中道:“凡为响器,先得下口,后得上口……凡为鼓珰,先得葫芦,旋烧其底而四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服,使微杠焉,以随气之动乃得鸣。鼓珰者,响葫芦也。”这是制造鼓珰的窍门。”才有器皿的感化。要空虚、空灵,才会具有更大的生命力。若是不把雍塞的心灵拓出一片空间,怎样能融会生命的意义呢?
作者注:山西交城的“琉璃咯嘣”与山东博山的“鼓珰”事实谁是最早的发源地不属本文涉及范畴。
原创文章,作者:蜀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uhanlu.com/2018/16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