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同铁路下层单元工作的时候,集全了由20枚制钱构成的一套“康熙通宝”。这是我珍藏的古币之中最为满意和珍爱的藏品。
所谓“制钱”,系古货币的俗称,其由以铜为次要材料的贱金属所铸,因呈圆形两头无方孔而被历代文人戏称为“阿堵物”“孔方先生”,“往钱眼儿里钻”这句鄙谚和“铜臭”一词,盖出于此。

各个朝代的制钱,后人对其有分歧的称号,就我所具有的制钱而言,有“秦半两”(始于秦始皇同一货泉)、“汉五铢”(汉朝)、“周布泉”(北周)、“唐开元”(即“开元通宝”,唐朝所铸)等等。
清朝所铸的货币,反面有标来岁号的汉字,如“乾隆通宝”,后背还有暗示造币局(工场)地点地的满文。到了顺治年间,全国12个造币局所铸之钱,后背除了满文还有汉字来暗示造币局地点地。
至康熙年间(公元 1662年-1722年),又增设了8个造币局。虽说这20个造币局在全国分布并不服衡,有的省没有,而有的省(如山西)则设两处,但均沿袭在制钱后背标明满、汉两种文字的做法。后人将其称为“顺治背字”“康熙背字”。所谓背字,即后背有汉字。从雍正时起,便打消了汉字,仅以满文暗示。也就是说,清朝制钱仅有顺治、康熙采用蒙、汉两种文字。
制钱反面“康熙通宝”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御笔,若干“复成品”由驿站传送到各地造币局,而后背暗示造币局地点地的汉字,则由本地官员或名人题书。这从制钱正、后背的字体、字形、大小可以或许获得印证。
大约民国初年,有货币珍藏快乐喜爱者为便利回忆,将这20个暗示造币局地点地的字,编成一首五言诗:
此中:“同”指山西大同,“福”为福建的福州,“临”是山东临清,“东”指山东济南,“江”指江苏江宁(今南京);“宣”为河北宣化(今属张家口市),“原”为山西太原,“苏”为姑苏,“蓟”是河北蓟州,“昌”为江西南昌;“南”指湖南长沙,“河”指河南开封,“宁”是宁夏银川,“广”为广州,“浙”指浙江杭州;“台”指台湾,“桂”为广西桂林,“陕”指陕西西安,“云”指云南昆明,“漳”即福建漳州。
我收集这套币时,各个品类都较为通俗,只是“漳”“南”,特别“台”字难以搞到(与铸币数量及畅通渠道之局限相关)。但今非昔比,珍藏者一多,以假乱真的假货纷纷出笼,令快乐喜爱者苦不胜言。
据史料记录,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6年),在山东莱州府设立了造币工场,谓“莱州府局”,锻造“顺治通宝”,但两年后即停产,此间所铸之“通宝”,其后背并未有“莱”字者。依笔者鄙意,估量“该厂”是“挂靠”在济南造币局,或干脆就是济南的一个“分厂”,那么,其“产物”当然要以“东”字来“冠名”了。而顺治的继任者康熙,也没让莱州造币局“恢复出产”,缘由不过乎:其时就全国而言,造币工场产大于销或曰出产过剩,货泉的刊行量要按照市场需要来调理,即投放的太多,钱会贬值。既然库存量充沛,也就用不了那么多制造货币的厂子,所以就来了个“关、停、并、转”。
锻造制钱的工艺过程跟铸锅、铸炉子甚至更大的铸件一样,都是先做木模,用木模做砂型,上面留口子,待砂型干了,把熔化了的铁水或铜水浇进去,凝固后,断根概况的砂,再铲掉飞边、毛刺。大件需要两人抬着铁水(或铜水)包往口子里浇注,再大的工件用吊车。而制钱那么小,还得立着制造沙(而不是“砂”了)型,试想,上面的口子得多细啊,浇注铜水之功,几乎胜于绣花。所以说,别看制钱个头儿小,做起来实在不容易。




原创文章,作者:蜀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uhanlu.com/2018/2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