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装裱五次进宫的《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山河图》卷的递藏消息根基上接近完整,可证明该图简直出自于北宋青年画家王希孟之手。该卷履历了3次装裱和5次进宫的复杂履历,出格是后两次装裱都进行了修复。

1113年,徽宗收下王希孟呈献的《千里山河图》,第一次装裱必定近似“宣和装”,蔡京获赐此图并在前隔水写了题记。画幅的卷首、卷尾和蔡京题均有伤痕,往两头就慢慢没有了,这是诸多观画者在千百次不规范操作,即用手指抓挠两端开合手卷形成的。这些不成能是蔡京留下的,他不至于要如斯赏识一个晚辈的画。谁在频频阅览该图呢?蔡京在后记里记下了徽宗的圣旨:“全国士在作之罢了”,意即该当将全国的强人启用起来,令其干大事。徽宗一方面称颂王希孟,另一方面要蔡京去“作之”,即推广该图的画法,要求宫里年轻画家学仿该图的青绿画法。该图曾持久辗转在宫廷年轻画家的手里,弄得卷首卷尾两端破损严峻,这些是无言的汗青证据。

三次装裱五次进宫的《千里江山图》卷

1126年,钦宗废黜蔡京,字画装裱意味着其财富要被检查,《千里山河图》又回到了内府。金灭北宋,劫走了北宋御府所藏的书画、图籍和珍玩等,此中也包罗该图。在该图的卷尾上部有一长方白文印,印文是“寿国公图书印”(白文),比来吕晓密斯在台湾学者王耀庭先生研究金代印章的根本上,撰文确认这是金代尚书右丞相高汝砺的珍藏印,他于1220年被赐赉“寿国公”,死于1224年,该印必然是在这4年之间加钤到《千里山河图》卷上的,明显其时他是该图的仆人。

高汝砺在1224年离世之后,该图传到了南宋,被理宗赵昀珍藏,是为第三次进宫。此时的卷首、卷尾曾经被北宋末至金代的抚玩者抓挠得相当疲软了,前隔水上下两端很可能脱裱、脱丝严峻,理宗敕令重裱和修复这幅超长卷,在卷首钤印“缉熙殿宝”(白文),这么一来,在卷首和卷尾别离钤有宋金藏印,该卷的两端根基上是完整的,不太会呈现大段被切割的现象。

值得留意的是:前后裱换上了新材料,蔡题被移到了卷尾,变成了后记。其根据有三:一、蔡题上的疲损裂痕与卷首的成长趋势是分歧的,同时受损,因为前隔水用绢的材质不及画幅,加上它位于前部,受损的程度会更高,蔡题曾经疲软至极(图1)。二、蔡题的右侧有一方圆形白文骑缝章,另一半在引首上,利用印泥似宋代水蜜印,与单国霖、单国强和凌利中先生切磋,像“沐”字,另有另一半在前面的引首上,被切割。三、蔡题多处提及徽宗对王希孟和该图的评价,若题在卷尾是大不敬的,加上蔡京年长希孟51岁,题于卷首,合情合理。蔡京对徽宗的画是题在卷尾,如蔡京在徽宗《雪江归棹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的后隔水题写的后记,恭顺地写下了他的观感(图2)。

三次装裱五次进宫的《千里江山图》卷

三次装裱五次进宫的《千里江山图》卷

蔡题被换位有着深刻的汗青布景。“京师六贼”遭到了南宋社会的鄙弃,据元初缜密《思陵书画记》载:“古书画若有宣和御书落款,并行拆下不消。别令曹勋定验。别行撰写名作画目,进呈取旨。” 他的《齐东野语》卷六弥补道:“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无题识。其源委授受,岁月订正,邈不成求,为可恨耳。”连徽宗御笔都要被裁去,更况且“前辈品题”了,现实上就是“京师六贼”的题跋。理宗若裁去蔡题,该图等于没有“户口”了,他不得不采纳一个折中的法子:将蔡题移到卷尾,开卷时就不会那么刺目。蔡题的破损明显与卷尾的纹理没有跟尾关系,它们本不是一体,曹星原密斯在《展记》里撰文认为它是从别处移来的概念是对的,但环节的问题是要搞清晰它事实是从何处移来的、谁移的、为什么移。

蒙前人灭南宋后,该卷被大都(今北京)高僧溥光珍藏了。溥光,俗姓李,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晚年落发为僧,次要勾当于至元到皇庆年间(1264—1313),擅长书法,特别是牌匾大字,经赵孟頫保举,大要于1298年入宫。

需要注释的是,溥光款署:“大德七年(1303)……昭文馆大学士雪庵溥光谨题”(图3),钤印“雪庵”(白文)和“溥光”(白文),还有两个印痕似花押。清代黄本骥《跋溥光书万安寺茶榜》说他在“至大初(1308—1311)授昭文馆大学士”(苏显双查出刊于清吴荣光《辛丑消夏记》卷四),此乃虚职。据凌利中先生提醒,溥光在传为唐代韩滉《丰稔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后书有后记(图4),经比对,其书写习惯和笔性书风实为一人,恰如明初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所云:“溥光小字亦有格力”。那么溥跋即为原始的第一手文献,清人黄本骥所录是传抄文献,会有误,溥光任职昭文馆大学士的时间也许要提前5年。

三次装裱五次进宫的《千里江山图》卷

三次装裱五次进宫的《千里江山图》卷

阅读宋元后记应进入其时的语境。溥光说这件“安插宏远”的“巧密”之作是“丹青小景”,此系宋人特别是北方画家对江南图景的称法,还有“江南画”等别称,如李唐在北宋所作的一幅山河全景之图,在其时即被命名为《山河小景图》卷(49。7厘米×186。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溥光自“志学之岁”(15岁)第一次“获观”是图,到书跋为止曾经“百过”,很明显,该图开初不属于他,后来收入囊中,否则哪有百余次的抚玩之便?按照释教“四大皆空”的戒律,和尚不得炫耀财富,和尚圆寂后,其财富悉数归寺庙所有。所以和尚大多不在题跋里记实采办书画的细节和表情,特别是像溥光如许的高僧,在他圆寂后,该图极可能归于大都某个寺庙,成为庙产。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该图难以在珍藏范畴里畅通。也许这能够澄清此图在溥光之后300余年无珍藏消息的背后缘由。

直到明末清初,该图为珍藏家梁清标所有,杨新先生认为,梁清标“自题了外签,又在本幅及前后隔水、接纸上盖有梁氏珍藏印多方”,明显梁清标对该图进行了第三次装裱,其题签为:“王希孟千里山河图”。溥跋是书写在两张信札上,最初落款在第二张纸上,其笔迹均为一人所书,笔迹有较着的渗化现象,这在裱好的拖尾上是不成能呈现的,溥跋本来多半是夹在画卷里面,梁清标重裱时,将它裱在蔡题之后,并裁去溥跋余纸,因而留下了两张纸之间的接缝。

清初关于希孟姓王及早亡的消息虽然上距北宋500年,但未必满是空穴来风,王希孟画完此图后,虽然宫里呈现了一些青绿山川,但没有一幅画属于希孟的气概,也没有一句关于他的文献。清初宋荦在《论画绝句》里提到“王希孟……作设色山川……不多死,年二十余”,吕晓密斯考据清初顾复的《生平宏伟》作于宋荦《论画绝句》之前,前者记录了其时北京画商王济之所言:“王希孟……曾作青绿山川一卷。”加上梁清标的题签,三说分歧,希孟姓王就不是孤证了,顾、宋对该图的名称说得都比力笼统,明显其时梁清标还没有重裱此图和冠名。该图处在旧裱(宋裱)情况时,必定有旧题签,上面会有作者的姓名和半笼统的图名,按宋人的习惯,会称之为“王希孟设色山川图”。前人有时会在外包首题签的图名之下,补上几行小字,记实该画家生平中最主要的事务,如宠遇、职官、卒年等。笔者猜测:清初说到希孟的姓氏和早卒的消息会不会出此刻这里?不然,正如故宫专家肖燕翼先生所言,宋荦如许身份的人不成能编出这种毫无意义的大话去协助制假,他终究曾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全国巡抚第一”。王希孟早卒的可能性是具有的,但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究。

三次装裱五次进宫的《千里江山图》卷

业内皆知,梁清标的很多藏品是在他身后流到清内府的,该图何时四进宫,尚不得知,但至多是在《石渠宝笈》初编完成的1745年之前。1923年,该图被溥仪盗出,20世纪50年代初被文物商靳伯声在琉璃厂所得,后移交文化部文物事业办理局(今国度文物局),1953年拨交故宫博物院,这是《千里山河图》第五次进宫,最终竣事了它的颠沛之旅。

原创文章,作者:蜀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uhanlu.com/2018/12779.html

(0)
打赏 微信长按打赏 微信长按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蜀小编的头像蜀小编
上一篇 2018-03-28 08:11
下一篇 2018-03-28 08: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