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件古玉集中展出!今天起来无锡博物院赏“家藏”宝玉!

为观众展示中华大地上玉器文明灿烂的成长过程,感触感染玉器文化的艺术风度和无限魅力。

中国玉器汗青长久,积厚流光。七八千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逐步认识了很多颜值高的玉石,他们剖璞取玉,琢成全器,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先秦期间的玉器不只具有审美价值,还被视作沟通天人的灵物,往往用来标示身份,意味财富和权力,“颜值即公理”就是这个事理。

2015年无锡钱桥朱巷遗址出土,玉璧扁平,厚薄不匀,外壁有旋磨痕,器表光素无纹,两面均有多道线切割痕,内孔壁两面临钻,并有台阶痕。

玉璧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不断占领着十分主要的地位,前人认为其意味着上天,为十分主要的祭祀礼节用器,即所谓的“苍璧礼天”。

玉璧也被视为主要的吉祥之器,表现出先民独到的天然观与时空观,充满了奥秘之美。

秦汉当前,玉器逐步走下神坛,接地气地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糊口中,带去祛祸祈福的夸姣祝福。

宋元期间经济和艺术高度繁荣,世俗化倾向鞭策了玉文化的空前成长,加之“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何故解忧,唯有美玉”这种风尚的兴起,让适用粉饰玉起头成为支流。

150件古玉集中展出!今天起来无锡博物院赏“家藏”宝玉!

此玉剑璏于1976年在无锡市郊立名乡明朝顾林佳耦合葬墓出土,面刻浅浮雕勾云纹,一端刻兽面纹,另一端经改制,磨光穿孔,成了一件玉扶携提拔。青玉璏的制造年代为汉,改为扶携提拔是墓主生前或稍早改制。

扶携提拔凡是为扁方体,侧打长方穿孔,可穿于腰带上,下有可供系物的长方孔或扁圆孔。这件扶携提拔用旧玉璏所该,巧妙地操纵了玉璏下的长方孔,当是顾林生前佩携之物。

顾氏乃江南地域的名门旺族,族人名家辈出,顾林是一位有目光有实力的珍藏家,顾林墓出土的玉器、镶金玉器共计10件,数量和规格虽不出奇,但此中玉器制造年代很是不分歧,好比下面要引见的藏品同样出土于顾林墓。

玉佩上是人、鹿、孺子的造型,浅浮雕技法的利用让这件玉佩表示出了圆雕的结果。唐代出土玉器数量较少,立形人物饰件更为少见,这件玉佩的发觉,对于研究唐代的玉雕工艺与艺术,具有主要意义。古玉

此珮同样出土于顾林墓。此器构想巧妙,别具匠心,其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巧,手艺精深,工细形美,小巧剔透。

宋代起头,竹便成为艺术品的题材,在玉器雕镂中多有呈现,这件龙纹竹节环形饰便是中国人爱竹情趣的一个反映。

明中期以来江南经济高度成长,在文人、古玉名匠的配合参与下,玉器制造益加精美典雅,成为人们雅玩追捧的对象。

18世纪,清王朝降服回部,间接节制了和阗玉料的开采,加上缅甸翠玉的疯狂输入、国外玉艺的影响,清代玉雕玉质之美,身手之精,器形之丰,利用之广,都史无前例,缔造了玉文化的昌盛期间。

青玉盒为方斗形,盒与盖之间以子母口相合。盖面浅浮雕行草书诗文一首。盒身直腹,方形圈足。盒之四壁饰梅花图案。整器造型新颖,工艺精巧,是明代文人雅士的文玩精品。

瓶青玉质、体扁圆形,分盖、身两部门,子母口,束颈,圆腹,圈足。盖顶有一凸起圆形钮,颈部两侧饰双龙耳,耳下套环。器身饰有云、月、山川、人物等纹样。玉质莹润。

宝月瓶因腹圆若满月而得名,又叫福寿瓶或抱月瓶。最早源自宋元期间风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摆布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晚期烧制,后停烧,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以瓷质为主,玉质较为少见。

古代作玉很费工,制造一件玉器大多需要用到合用于切割的片具、呈锥状的桯具、用于切割或镂空制造的线具、用于切割和琢纹的砣具以及用于磋磨玉料的管具等一系列专有东西,端赖手工一点点打磨。

虽然过去的出产力程度低下,但丝毫阻挠不了我们的先人对美的追求。玉之美,代表了中华民族仁、知、义、勇的道德与气质;器之美,表现了先民高明绝伦的聪慧和历代工匠巧夺天工的身手。

原创文章,作者:蜀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uhanlu.com/2018/20354.html

(0)
打赏 微信长按打赏 微信长按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蜀小编的头像蜀小编
上一篇 2018-05-13
下一篇 2018-05-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