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掌】动静太大了!30多名新华社记者赶到了阆中古城

9月12日至13日,新华社千里走兰渝行进式大型采访勾当走进阆中,来改过华社四川分社、重庆分社、甘肃分社的30余名记者深切阆中城乡采访,存心感触感染千年古城的三国文化、科举文化、红色文化。阆中城乡发生的庞大变化,让采访团的记者面前一亮。

12日下战书,来改过华社重庆分社的记者韩振一行前去阆中火车站采访,并对阆中火车站的双语办事进行了专题采访。阆中火车站自2015年12月26日开通以来,古城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客及外出务工、投亲客流持续火爆,本年五一期间,阆中火车站单日搭客发送曾经冲破8000人次,泛泛日均发送搭客3000人次,日均到发总数6000多人次。采访团记者认为阆中市作为旅游城市,火车站作为阆中市旅游办事的第一窗口,有需要提高办事技术,特别是针对外来旅客供给言语办事。

随后,新华社记者又对阆中春节文化主题公园进行采访,阆中市风俗专家宋丛林、贾行泰向记者引见了阆中市积厚流光的春节文化和春节历法制定者落下闳的相关故事和传说。在采访中,正好碰到来自陕西宝鸡的旅游合唱团成员在此玩耍,随行的王团长告诉记者,有了兰渝铁路,到广元、阆中、南充和重庆旅游愈加便利快速。

据阆中市文旅公司副总司理唐文斌引见,本年1至8月,阆中旅游欢迎人次曾经达到669.33万人次,除了成渝两地旅客外,西北市场次要以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旅客较多,特别是旅游包车、专列等越来越多,阆中市在进军北方旅游市场上曾经先人一步,初度尝到甜头。

当天,新华社重庆分社的记者还采访了阆中赤军烈士留念园,领会赤军在阆中、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等汗青史料以及阆中市的红色文化和老区扶植环境,并采访了赤军儿女王介雄,听他讲述老赤军王世荣的革命生活生计。

12日下战书、13日上午,新华社四川分社首席记者蒋作平一行别离前去阆中市脱贫攻坚现场,天林乡五龙村、柏垭镇上游村和碧云村,领会阆中市采纳旅游+扶贫的脱贫攻坚新模式,带动本地经济扶植环境。在柏垭镇雨润农业合作社,蒋作平一行还对业主和合作社的代表进行专访,合作社流转地盘种植1700多亩优良莲藕,采纳莲下鱼、虾混养。本地莲藕次要销往甘肃、宁夏等地,因为此刻没有货运铁路,每公斤运输成本达到0.8元,一旦兰渝铁路全线通车开通货运列车,每公斤莲藕的运输成天性够降低一半,仅此一项,就能够节流资金70多万元。

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惠小勇说,阆中是汗青文假名城、中国优良旅游城市,人文底蕴很是深挚,红色文化也很是丰硕,脱贫攻坚也取得很大成就,是新华社此次千里走兰渝的报道重点之一。

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张翅暗示,此次到阆中的感受出格好,阆中作为一个川东北的旅游城市,没想到能扶植得这么好;兰渝铁路开通重庆至广元段动车后,阆中曾经开通了几列旅游特快,带来了出格好的经济效应,我很等候!但愿下一次再来对阆中回访,能看到阆中有更多更好的变化,能看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客人,也但愿阆中能像宣传片讲的一样,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惠小勇引见,新华社很是注重此次报道,动用了四川、甘肃、重庆三个分社的文字、摄影、电视、全媒体记者30余人开展区域协作调研。其视频和文稿将通过七种文字供海表里各条专线、各类媒体报道。加入调研采访的记者还会进一步挖掘阆中旅游资本,包罗沿线的美食美景,新华社新媒体还将以现场直播的体例向海表里的受众展现宣传。(南充日报 张晓东 王波 易立权)前往,查看更多

【鼓掌】动静太大了!30多名新华社记者赶到了阆中古城

【鼓掌】动静太大了!30多名新华社记者赶到了阆中古城

原创文章,作者:蜀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uhanlu.com/2018/22864.html

(0)
打赏 微信长按打赏 微信长按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蜀小编的头像蜀小编
上一篇 2018-06-01
下一篇 2018-06-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