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1、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价值的内容是文物鉴定的核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前三者是无形的,不具有直接表现性,经济价值则相反,它是前三者的集中体现,但有时可能并不统一。
文物鉴定有公立鉴定和民间鉴定两大类。公立鉴定指国家文物行政部门主管的组织机构的鉴定行为。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地方省级鉴定站、经批准设立的带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文物商店、公立的博物馆等公益机构的鉴定。
民间鉴定指除此之外的各类鉴定行为。文物鉴定的争议可能发生在公与公、公与民、民与民任意两者之间,并基本集中在对真伪的鉴定上,一少部分集中在对价格高低的鉴定上。
推荐于2017-11-29展开全部鉴别古董的真伪最本质原则的就是特征比较。
古董分类繁多,但每一类古董如瓷器,青铜器因年代,材质,制作工艺,保存状态等等的不同,存在各种特征。如铜器铸造留下的模具痕迹,年代留下的各种铜锈,瓷器的彩绘颜料,胎土,釉面特征等等。。这些自然形成的特征,许多都是都是不同时代器物所特有的。
换句话说,他们就像钞票上的防伪标志,是属于人为无法仿制或者是仿制成本高昂的。鉴别古董真伪就是利用这些特征做比对。
一件古董的真伪首先就是确定这件古董的名称和归类,然后按照相应的标志去对比,比对它上面是否存在这些特征,这些特征性状是否和真品的性状相符。这就是判断古董真伪的方法。
由于古董分门别类非常繁多,因此一个人每类古董的鉴别特征都掌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一辈子努力学习积累最多只能精通几个门类。所以一个专家什么都能鉴别这往往就是不可靠的
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民窑瓷器的款识则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以下按朝代分而述之。
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乐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宜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款式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见。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未见有印款。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款识还见有“大德吉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见。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另两件书“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一件书“天顺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炉。
成化: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为主,款识外,有的加双圈,有的加双方框,也有无圈框的。官窑罐类,还有在底足写“天”字款的。民窑款识有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以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款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为刻款。尚有以红彩写“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窑器。民窑器有写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1492年)。也有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语款的。
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书写款,也有刻划款。除了用汉文外,此时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民窑器常见“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还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语款。
嘉靖: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书写“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并带有双圈;器口边书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但大盘、大缸等的口沿处也见有。款式有青花、红彩、刻字涂金等数种,均为楷书,未见篆书。款字的排列形式,有两行直款、单行横款,也有环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窑器中有写“嘉靖制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东书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陈守贵造”、“邓奎自造”等等。吉语款也增多,如“富贵佳器”、“福寿康宁”、“国泰民安”等等。另有写“金〓大蘸坛用”款的器物,系当时的道教用器。
隆庆:所见官窑年款都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两行楷款,“隆庆年造”四字两行款少见。款外常围以双圈或方框。隆庆款识有青花和红彩两种,红彩款多用于彩器上。
万历:官款以“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四字两行款少见。有的款外带双圈,也有不带圈的,或六字款呈环形。有青花和刻划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增多,如“徐〓庆堂”、“纯思堂”、“程廷梓造”、“万福攸同”等等。
天启:官款以“大明天启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也有书“天启年制”的。民窑中书纪年款的见有“天启元年”、“天启八年”、“天启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启米石隐制”等等。
堂名款、吉语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乐佳器”、“仁波佳器”等等,还常见图案款,如兔子、灵芝、方胜等等。
崇祯:崇祯时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及“崇祯丁丑”(崇祯十年,1637年)等。民窑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如“翔凤堂”、“甲戊春孟赵府造用”、“富贵佳器”等等。
顺治:顺治官款少见,有“大清顺治年制”六字两行楷款,款外有双圈。署“顺治年制”四字的,一般无圈框,均为青花款识。民密器署干支纪年款多见,如“顺治丁〓年”(1657年)“庚子年制”(1660年)等,堂名款、吉语款减少,见有“继善堂”、“百花斋”、“西畴书院”“玉堂佳器”等等。
康熙:官窑瓷器的纪年款主要有两类:一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一是“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写于珐琅器上。官窑器中也有写干支纪年款的,如“康熙辛亥(1671年)中和堂制,”中和堂曾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居住之所,因此,署“中和堂制”款的器物是宫内御用之器。康熙朝瓷器款识种类繁多。按书体分有:楷书、篆书、行书,官款绝大部分是楷书,少有篆书款。按颜色分有:青花、釉里红、金彩、红彩、紫褐色款以及紫、黑、黄、蓝等料款。按款外线框分有:双圈、单圈、元圈、双边正方框等。按排列形式分有:六字两行、三行款,四字两行及四字环形款等。民窑一般无年款,但其它种类款很盛行。
雍正: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珐琅彩器款识有“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写并围有方框的楷书款。在茶叶末、炉均及仿钧器上,则见“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雍正年制”四字古钱形款,则主要见于花盆一类器物底足。雍正朝的堂名款不及康熙时期多,著名的有“朗吟阁制”楷书款,为雍正未登极之前烧制的,朗吟阁是当时雍正的读书处。堂名款还有“养和堂”、“希范堂”、“致和堂”等;人名款则见有“江鸣〓制”、“冯宅”、“松年”等;吉语款少见;图案款有一定数量,如灵芝、鼎、花押等等。
乾隆:乾隆朝的官窑年款,有楷、篆两种书体,但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主。多数不加圈框。以青花款为多,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堂名款之多,较康熙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名款中,以“唐英”、“瑶华道人”等有名,唐英为督窑官,瑶华道人为乾隆的王子。
嘉庆:官款以篆书为主,少有楷书,大多为“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民窑款识篆、楷均有,六字或四字,但字体草率。出现图章式的篆书款。
道光:官款与嘉庆时体式大致相同,大多为“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款。以青花和红彩写款。
咸丰:咸丰朝又兴起以楷书署款的风气,官窑大多署“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篆书款减少。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与刻款。民窑器中十分盛行图章式篆书款,并影响后世。
同治:官款以楷书为主,大多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和“同治年制”四字两行楷款。以青花、红彩或金彩书写。民窑器大多用红彩图章式篆书款。
光绪:官窑款识楷、篆并用,以楷款为多,署“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款,也有四字两行款,多数不饰圈框。有青花、金彩、红彩及刻款等体式,大体同于前朝。民窑款识较草率。
宣统:官窑款误解有青花、红彩与墨彩款等,署“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多,一般无圈框。民窑款识与前朝类同。
2013-12-13展开全部一般来说主要是多看书,看书一定要记住,要多看实物,有条件多看真品和仿品的区别,把书中知识结合起来。看东西的时候少说话,多听前辈的指点,还要看自己的悟性。
各时代有各自的仿古作伪特征,这是判断年代,辨别真伪的关键。而近代各地区仿古作伪也各具特色。古董商人曾将各地伪器按制作地称为“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北京造”等。下面将近代各地区作伪的基本情况简述如下。
苏州是近代仿古作伪的重要基地之一,伪造银器的历史要早于北京。晚清至民国期间,苏州仿古铜名匠有周梅谷、刘俊卿、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整器皆伪者,以周梅谷作得最精,他常语仿作熟坑的器物。刘俊卿则常仿作生坑器物,同时还加入铁锈。周、刘作的伪器流入国外者不计其数。苏州仿古作伪的基本情况是:
1,多仿河南安阳殷墟的商代器物,仿得精致、避线.胎质的合金成分与北京不同,冶铜时一般都加入银元或银元宝,所以生成的地子亮,闪白。皮色是用大漆加颜色作出来的。
总之,苏州的伪器在铜料、皮色、锈斑、铭文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铸造技巧较之潍县造精细得多;仿熟
山东潍县仿古铜器约始于400年前。清代老艺匠相当多,如有以錾刻花、铭见长的范寿轩;有擅刻细笔道铭文、又能翻砂制镜范的王荩臣和他的儿子王海等,共十几位。潍县仿古作伪的基本情况是:
2.采用组装法,耳、足、身等分铸,再用焊锡将其组装成器。焊接处不是范痕,即使作上假锈,将锈去掉便露出锡来。
4.作锈方法系先用盐酸浸泡,埋人黄土中,再盖上湿麻袋,让器表生出地子和锈。如前述故宫藏民国仿周代方盉就是用这种方法造成的锈,锈层浮薄、松软,没有地子。此外,方盉腹上的方格兽纹是周代没有的。
5.潍县老艺人王氏父子伪刻铜器铭文名噪一时,若不是眼力好的古铜专家,很难看出破绽。故宫藏有半片西周初期残鼎,残高21.2厘米。解放前夕,商承柞先生在琉璃厂“尊古斋”看见了这块方鼎残片,上有5l字铭,铭文内容文理驳杂,布局结构松散,字体呆板,笔画粗,显得臃肿。遂问老板黄睿从何处买到这真片假字的残器
。黄说王海欠他二百多块钱,无钱偿还,就用刻好字的方鼎残片顶债。并说字在器上看还可以,拓出来就不太好了,刀痕和字口崩茬非常显露。粗笔道是王海想仿刻铸字,但效果不佳。残方鼎的铭文仿西周后期克鼎,但鼎的造型、花纹又是周初的特征,二者不能统一。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曾经说过:古器文字,一行有一行之气,一字有一字之气。伪刻只能得其形,但神气和韵味是刻不出来的。
西安也是仿古作伪较早的地区,在真器上錾刻伪铭便始于西安。清咸丰二年(1852)刊刻的《长安获古编》卷2有这样一段记载:西安知县刘喜海甚好古铜,对有铭文的古铜加价收买,而无铭文之器却一件不收。因此,西安一带的古董商设法在我铭文的真器上錾刻伪字,以投刘氏所好。从此,在真器上刻伪铭之风便在西安兴盛起来。近代西安仿古作伪的基本情况是:
2.作锈方法系将伪器埋入地下若干年。这样生成的锈与真器的锈近似,与酸咬、堆积成的锈不同。
3.突出特点是在錾刻伪铭方面。当时,有张姓艺匠人称“凤眼张”的,还有苏亿年、苏兆年兄弟,是西安錾字作伪的巧匠,多在诏版、量器上刻伪字。《金文著录简目》中著录的番仲吴生鼎是西安所出的干坑器物。西安所出于坑器皆无地子,仅一层薄绿锈,粗糙。此鼎原无铭,现有18字铭,容庚先生认为是“凤眼张”伪刻的。故宫藏有—件西周初期的兽面纹盂,高26、宽39.8厘米,重6.78公斤。此孟现有铭53字,是仿春秋曾伯霓簠铭移刻的,字刻后进行过腐蚀,破坏了原来的氧化层,同时铭文第二行正数第二字和第三行正数第二字之间有錾破补痕,字旁有锈斑。此器是西周的,而铭文却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此器也是西安作伪铭者所为。
北京是近代民间仿古作伪的重要基地。所谓“北京造”,为迎合外国古玩商的需求,尽量作的华丽、精巧、形制奇异,地字、锈斑也很逼真,能与“苏州造”、“潍县造”媲美。北京伪作的商周重器和鎏金器最多。
北京最早的古铜局“万龙合”的匠师“歪嘴于”,曾与清宫太监们一起修理过铜器。辛亥革命前后,“歪嘴于”故世。他的技术、字号都由得意门生张泰恩继承。后来,张泰恩将字号改为“万隆合”,人称“古铜张”。他既能刻伪字,又能作伪锈和翻砂,技艺颇精,生意兴隆,为北京的古董商人作了不少伪器。他门下有十多位徒弟,功成业就者有7位:张文普、贡茂林、张字英、张书林、王德山、赵同仁、刘俊卿。他们和张泰恩一样,都是河北衡水县人。近代北京民间铜器作伪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他们的制作上。
原创文章,作者:蜀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uhanlu.com/2019/26755.html